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這首小詩廖廖數語,字面平淺易懂。李白獨坐敬亭山(今安徽宣城)觀景,鳥兒高飛遠去消失在天邊,眼前最後一朵孤雲也慢慢飄走了。四下萬籟俱寂。天地之間只余自己和敬亭山。詩人隨後將敬亭山擬人化,我凝視著山,山看著我。「我倆」彼此欣賞,互不厭棄的情誼,這世上可能唯有敬亭山了。

敬亭山上群鳥全部飛盡、天邊孤雲不余一片,此番景象應是詩人獨坐良久才可收之眼底。一人久久獨坐於山野,他心裡在想什麼呢?

此詩作於何年,李白留存詩稿並未注明,後世眾說紛紜。有人雲此詩作於唐代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李白遭讒言毀謗離京漂泊,飽嘗人間冷暖,意欲寄情山水,找尋心居靜所;另有人雲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歲逾花甲,生活漂泊流離,友朋遠去,迎來送往歡會場面幾無,孤獨淒涼吟下了這首《獨坐敬亭山》。

總之,成詩之時,詩人不離政途失意、浪跡江湖的際遇共性。

詩人獨坐出神,他無視千岩萬壑,山中敬亭,林間鳥鳴,草木溪流等幽景,宏大落筆於鳥飛雲去,一人一山和諧共處的書畫,高妙烘托物我兩忘之境。面對空無一物的幽然無意識審美與情趣體驗時,我們仿佛又能在其中感受到幾分人情味。「眾鳥」高飛是朋友,「孤雲」獨去為自己,「獨坐」敬亭看山無不透著孤寂與心酸。「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人與山對坐相看不厭,詩人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敬亭山不像一座沒有生命的山,它讓我們想到自己人生中是否有一位情趣投合的朋友?傾訴衷腸,互不嫌棄。詩人此時是否想到自己一生仰慕的異代知音謝朓,同為世所遺。

「只有敬亭山」便是答案。李白懷才不遇的孤寂,落魄的晚年生活,多舛的命運感讓他主觀情感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又難以執空,驕傲的在山水中尋找失落的自我與安寧,不論眾鳥是否飛回,管他孤雲是否再現,敬亭山與他同在。(文/王宜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