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超過正常形態大小,或超過同類比較對象,四川方言說「厖」,說「夳」。「厖」音māng,「夳」音tǎi。
一、厖
厖,漢語三級字,普通話讀作máng,本義指石頭大的樣子。四川方言發音māng,俗多作「莽」字。「莽」作形容詞有茂密、甚多義;亦有大義,如「《小爾雅》大也」,但是指范圍廣闊,不表示形態,故誤也。
《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江切,音尨。
《說文》石大貌。從廠,尨聲。一曰厚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石大其本義也,引伸之,為凡大之稱。」
《玉篇》厖,大也。
《爾雅•釋詁》:「厖,大也。」
《方言》卷一:「厖,大也。」
《左傳•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厖,和同以聽。」杜預注:「敦,厚也;厖,大也。」
《國語•周語》:「敦厖純固。」韋昭注:「厖,大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湛恩厖洪,易豐也。」顏師古注:「厖、洪,皆大也。」
《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諶恩厖鴻。」李善注:「厖鴻皆大也。」
王安石《估玉》詩:「發視紺碧光屬聯,詔問與價當幾千,眾工讓口無敢先,嗟我豈識厖與全。」
章炳麟《嶺外三州語》:三州謂人肥大曰厖壯,亦曰豐厖。
《漢語同源詞大典》:蛖:大蛤。痝:腫大。䏵:《集韻》訓「豐肉」。厖:石大貌。龐:龐大。本組字皆有「大」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二、夳
夳,普通話讀作tài。本義為大而又大,為太之異體字。
人最開張之形為大之范式。大下加二為夳之范式,義同「太」,表示極大,後作「太」,如「太空」。
《字匯補》古文泰字。《說文長箋》天地交泰,故從二大。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後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太』即《說文》『夳』字。」
例句:
1、快看!那個熊貓兒好厖哦(好夳哦),有旁邊那個的兩個那麼大。
2、你這個箱子這麼厖(這麼夳),一個人啷個搬得動?
3、這西瓜才厖呃,怕有20多斤!
4、快看,河頭那根魚好夳!
5、如今的洋芋,好多都打了膨大劑,你看好夳一個個的,比砣子還大!往年子的洋芋哪有這麼厖嘛,一般就是雞蛋大小。
筆者有個感覺,就是農村地區才是方言傳承的土壤,過去哪怕眾多的人不識字,方言也能通過口口相傳而不斷傳承。
隨著農村的逐漸凋零,和普通話的推廣,相當多的方言,因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逐漸消失。今天說的「厖」和「夳」字,同樣在逐漸消失。(網絡資料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