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粵今為廣東省簡稱。作為承古的族地概念,與後來的行政區劃名稱是不同的:兩廣境古屬南粵(越)地,常稱東粵、西粵,可見粵概括了兩廣。
廣西,指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春秋戰國時為百越(粵)地,秦置桂林郡,漢屬交州,唐初屬嶺南道,後分置嶺南西道,宋為廣南西路,元屬湖廣行中書省,後分置廣西行中書省,明置廣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
廣東,指廣東省。春秋戰國時為百越(粵)地,秦置南海郡,漢屬交州,三國吳分交州置廣州。唐初屬嶺南道,後分置嶺南東道,宋為廣南東路,元分屬江西和湖廣行中書省,明置廣東布政使司,清為廣東省。
廣東與廣西在歷史上稱為兩廣。元朝以前,廣東和廣西的行政區劃為一體。
商周時期,許多中原人已經在當權者的嚴密組織下,遷徙至兩廣。
春秋戰國時期,兩廣為楚國所轄,楚國的統治,促進了古楚語與百越土著居民語言相互影響和融合,於是產生了粵語的雛形(李新魁,1994)。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從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起,先後派遣大將王翦、屠雎、任囂、趙佗率領50萬大軍南下征戰嶺南,屯戍兩廣。
這些駐扎在兩廣各地的士兵及其家屬,與其所攜來的母語(中原漢語),對當地土著居民的語言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促使了先秦時期粵語雛形的形成及進一步發展。
魏晉南北朝,中原「八王之亂」及後來的「五胡亂華」,頻繁的戰亂引發了歷史上時間跨度大、數量亦巨大的移民潮——中原人大批遷徙嶺南。這些新移民帶來中原漢語,再次對粵語產生了新一輪的影響。
唐宋時期,統治者加大了開發兩廣地區的進度。隨著交通日益便利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原文化對嶺南文化的影響不斷加大。
關於粵語的形成和發展,詹伯慧(1989)認為:「總起來說,兩廣最初並不是漢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自周秦以來,漢人逐漸由北方南下,人口增長,與原來當地土著的比例日見懸殊。再加上漢人有著較高的文化,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又不斷實行『同化政策』,這就使當地土著漢化的程度越來越深。漢語隨著漢人的遷移而進入兩廣地區,並非發生於一時一地。加以山川阻隔,交通不便,慢慢地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
粵語
作為方言學的概念,粵語覆蓋兩廣。狹義的粵語,即廣府白話。作為廣西首府的南寧市在一百多年前仍主要通行官語、平話和壯語,講白話的只有少數人。
20世紀以後,操白話的居民才陸續增多。抗戰期間,大量的廣東人移居南寧,南寧市才通行白話,後來逐漸取代了當地的官話、平話和壯話。南寧的地方戲邕劇就是用藍青官話唱的。
近一二百年來,廣州話逐步取得粵語標准語的地位,通稱為白話。其他地區的粵方言則多以地名冠之,比如村話、土話、土白話等,但也許這些村話、土話才是早期粵語的正味。
廣州話與其他粵語次方言拉大距離的主要原因,是廣州話受權威方言影響的文讀形式擴散速度相對要快,逐步擠掉了白讀形式。
不同的粵語
粵語在廣西和廣東通用區域最廣,使用人數最多。
兩廣的粵語有同有異,各地音系的對應關系相對其他方言來說,顯得比較工整,與以下因素有關:
1.中原人因為輾轉數地而夾雜了各地的口音。南遷的中原人為了生計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始終定居一處,這種流動,不可避免地把中原帶來的口音和原客居地的口音帶到了新客居地。
2.中原各地的漢語本身就有差異。
3.文化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唐宋年間被貶謫或委派到兩廣的文人官吏在當地興辦教育,傳播和規范了當時的漢語書面語和口語,奠定了廣東粵語和廣西粵語(包括今天的桂南平話)趨於系統化和規范化的基礎。
廣東粵語VS廣西粵語
廣東粵語的聲母和廣西粵語一樣,一般只有20個左右,但韻母卻多達70多個。
聲調方面,廣東粵語與廣西粵語很相似。從聲調的數目來看,廣東粵語也和廣西粵語一樣,一般有八九個聲調;有的土語因中古陽入字今讀分為上陽入和下陽入,所以這些粵語有十個聲調。
詞匯方面,廣西粵語和廣東粵語有一批共通的詞匯,這些詞匯區別於其他方言。
廣西粵語也和廣東粵語一樣,存在著與其他方言不同的有音無字的詞匯
在廣西和廣東,客家方言盡管和粵語水乳交融,但是其源流不同,語言結構明顯有別於粵語,與粵語有不同的形成過程。
而廣東粵語和廣西粵語交錯分布,源流眾說紛紜。但公認的一點是它們的語言結構內部一致性高,因此可將它們視如一個整體,統稱為粵語。
在元朝以前,廣東和廣西的行政區劃合為一體,難以分割。地理上連成一片,陸路、水路通行無阻,這些自然條件也為兩廣的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千百年來社會交際的需要,無疑是形成廣西和廣東相對一致的漢語方言,促進廣西和廣東漢語方言趨向相對一致的重要因素。
當時在兩廣地區應該存在一種可以共通的語言,以確保發布政令,實施吏治,民間溝聯等能順利實現。
雖然元朝以後,廣西和廣東分置,但是就廣東粵語和廣西粵語的語言內部結構高度一致的事實來看,廣西的漢語方言並沒有隨著行政區劃與廣東的分開而進入獨立發展階段,成為有異於廣東粵語的另一種方言。
參考文獻:
[1]熊正輝(1987):《廣東方言的分區》,《方言》,2期,北京.
[2]余藹芹(1991):《粵語方言分區問題初探》,《方言》3期,北京.
[3]李新魁(1994):《廣東的方言》,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
(網絡轉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