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裡遺存的古漢語:涹

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一些古漢語字詞,普通話裡已經幾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裡,還完整地保存下來了。

今天來說說「涹」字,普通話口語幾乎不用了,四川話還經常在用,只是不少人會說不會寫。

本文的「涹」,在四川方言中主要有兩個意思。

①人們有意識的長時間浸泡或堆積,達到發酵的目的。

②因懶惰、疏忽、遺忘等,導致長時間浸泡或堆積後發生朽壞。

表達上述詞義的「涹」,普通話音wō,四川方言音ngó,同川話「鵝」音。

「涹」本義:漚、浸漬。「漚」:又或作渥。《周禮•冬官考工記》渥淳其帛。《注》渥與漚同。

故在四川方言中,表達上述詞義的「涹」,也作「漚」字,也作「渥」字。上述三字都有相同的意思。

漚,普通話音ōu;òu。四川方言音:ngòu(用作漚氣),ngó(用作本文詞義)。

渥,普通話音wò,四川方言音ngó。

上述三字,單純從語音演變角度考慮,渥字更符合ngó音的發音演變,因為只有「渥」是個古漢語入聲字,故在西南官話成渝片發陽平音。「涹」和「漚」字,語流音變似乎也能轉為ngo音,但聲調能否轉陽平音,由於筆者非專業出生,不敢妄斷。

從實際使用地區看,同樣屬於西南官話區的雲南方言使用「渥」字更多,例如著名的普洱茶發酵工藝,就叫「渥堆」。有興趣了解的,可以查看百度百科詞條「渥堆」,了解普洱茶的制作。

四川方言主要使用的是「涹」或「漚」。

有意識的長時間浸泡/堆積使東西發酵,或無意識的長時間浸泡/堆積使東西朽壞,四川人謂「涹」或「漚」,動詞。

《周禮•考工記•變氏》:「變氏湅絲以涚水,漚其絲七日,去地尺暴之。」鄭玄注:「漚,漸也。楚人曰漚,齊人曰涹。」

《集韻•戈韻》:「涹,漚也。楚人曰漚,齊人曰涹。」

《說文•水部》:「漚,久漬也。」

《玉篇•水部》:「漚,於候切,漚麻也,久漬也。又音謳。」

《詩•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唐•張參《五經文字》卷下《水部》:「涹,漚也。齊人語。」

明•陳士元《俗用雜字》:「以水浸漬麻枲曰漚。」

明•李實《蜀語》:「衣服涹爛曰漚。……涹音倭。楚人曰漚,齊人曰涹。涹豆豉、涹醬。」謂衣物因長時間浸泡或潮濕而朽爛。「涹豆豉、涹醬」謂將做豆豉和醬的原料初加工後,堆在一起長時間發酵。

民國二十四年《雲陽縣志》卷十四《禮俗下•方言上》:「涹,漚也。楚人曰漚,齊人曰涹。」

下文,「涹」與「漚」通用

今四川方言說「涹豆腐」、「涹豆豉」、「涹豆渣」、「涹醬」、「涹渣渣糞」、「涹蛆」、「涹爛」等。

「涹豆腐」、「涹豆豉」、「涹豆渣」、「涹醬」、「涹渣渣糞」等是通過長時間的放置使之發生希望的變化,即發酵,通常是食品、調味品等加工方式或農家肥漚制等。

「涹蛆」、「涹爛」則是因為放置或浸泡時間過長發生了不希望發生的變化。例如長時間浸泡的衣物放在角落忘了洗,「涹」臭了,「涹爛」了;再如有的人懶惰,腳愛出汗,又懶得洗腳,爛腳丫了,也謂腳丫「涹爛」了。

另有些詞,實際生活中還引申為其他含義。如小孩不知冷熱,明明很熱了,自己還把衣物穿得多厚,大人看到了就會罵:「你在涹豆豉啊?」或「你在涹蛆啊?」形容衣服穿多了,不符合季節著裝。(網絡資源匯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