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的「縛」和「拴」一般都說成「绹」

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不少普通話詞匯,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達。比如普通話的「縛、拴」,四川方言多用「绹」字來表達。

绹,普通話音táo,四川方言音同,本義是繩索。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刀切,音陶。

《漢語大字典》收錄的「绹」字及注釋

绹:《廣韻》徒刀切,平豪定。幽部。

①繩索。《廣雅•釋器》「绹,索也」。《詩•幽風•七月》:「晝爾於茅,宵爾索绹」。《新唐書•食貨志三》:「調巴、蜀、襄、漢麻枲竹筱為绹挽舟,以朽索腐材代薪,物無棄者。」明•宋濂《五洩山水志》:「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圍腰系巨筏,俯崖而瞰。」

又古指栓系在牛馬後部的繩索。《廣雅釋器》:「绹,緧也。」。緧,古同「鞧」,套車時拴在駕轅牲口屁股周圍的皮帶、帆布帶等。

②糾絞。《尓雅•釋言》:「绹,絞也.」《玉篇•系部》:「绹,糾絞繩索也。」《天工開物•舟車》:凡舟中帶篷索,以火麻秸绹絞。粗成徑寸以外者,即系萬鈞不絕。

糾絞:扭;擰。

「绹」字在南方部分方言中的詞義

0.官話寬柳州①捆綁②拴(柳州)

1.平話土話拴:亞只牛绹住木根腳(把這頭牛拴在樹根)(南寧)

2.湘語寬婁底:繩索

3.粵語寬東莞:拴;綁

「綯」:湘語與客家話讀音都是「táo」,都是表示用繩索捆綁或用繩索固定限制活動范圍的意思。1、把罪犯綯起來(把罪犯用繩子捆綁);2、「綯牛」(將牽牛繩捆綁在不能移動的木樁上,牛只能在牛繩半徑范圍內活動,不易走失);3、引申義為因條件限制而不能自由自主活動,如:「只因父母年老多病無人照看,他只好綯在家裡,不敢出遠門做工。」節選自文章《方言多古語》(梅州日報2021年04月15日)

在四川方言中,「绹」主要主要做動詞,詞義為:拴、捆、綁,都具有明顯的束縛義。也引申為人的行為受到束縛(拘束或限制)。與梅州日報介紹的「绹」字詞義近乎相同,也反應了四川方言與湘方言、客家話之間的淵源。

例句:

1、把狗绹倒起。|出門遛狗,必須先把狗绹穩當。(拴)

2、你找根繩子绹倒那兩根樹子上來晾衣裳,比你支兩個三腳,再架根竹竿竿,方便多了嘛!(綁)

3、你把紙箱子就那樣放在自行車後座上啊?拿根繩子绹一下才穩當哦!(捆/綁)

4、他想去外地打工掙錢,娃兒太小了又把他绹倒走不脫。(被束縛)

縛、捆、綁、拴與「绹」字詞義比較

縛,多用於書面語,四川方言口語基本不用,基本可以用「绹」代替。

捆,四川方言多用於捆扎,比如捆草把子。捆扎不能用「绹」代替。

綁,用繩索捆扎;纏繞。如「把某人綁起來」,通常可以用「绹」字替換。

拴,用繩子系住,常見於北方話,四川方言幾乎不用,通常用「绹」字代替。如绹牛(把牛拴起);自行車搭的口袋有點大,绹起免得掉(拴住)。(網絡資料匯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