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陶文

「丁公陶文」疑為山東龍山文化時期使用文字,這種文字這是山東大學考古實習隊在鄒平縣丁公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文字整齊地刻在一件泥質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殘片的器內麵,計有5行11個字。這塊陶片長4.6-7.7、寬約3.2、厚0.35厘米。右起一行為3個字,其餘4行每行均為2個字。這些刻文筆畫流暢,獨立成字,刻寫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規則,已經脫離了符號和圖畫的階段。全文很可能是一個短句或辭章。文字中除一部分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會意字,表現了一定的進步性。

肯定意見

對丁公陶文的肯定意見在多個考古論文中得到反複證實,並且有多位正規學者對其進行確認。

以下內容引用自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德亮研究員的《山東龍山文化與古代文明形成研究》

對丁公龍山文化這件刻字陶文,經考古學界、古文字學界30餘位專家學者鑒定,得到了比較一致的確認,絕大多數學者對丁公陶文持肯定意見。

王恩田先生(考古學家,山東省博物館研究員)認為是”東夷文化係統的字”。

嚴文明先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說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早期文字”。

田昌五先生(山東大學曆史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建議將丁公遺址出土的、由成組文字組成的陶文,稱之為”陶書”,以與單個陶文相區別。

裘錫圭先生(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認為丁公陶文,並不是一種處於向成熟的文字發展的正常過程中的原始文字,而是一種走入歧途的原始文字。

對於丁公陶文,學術界也有不同的意見,有的學者抱懷疑態度,個別學者則持否定態度。盡管如此,”丁公陶文”發現的意義是不容質疑的,我們期盼著有新的考古發現和資料的問世。

總之,丁公龍山文化陶文的發現,為探討中國文字的產生與發展,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等重大曆史課題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爭議意見

古文字學家裘錫圭認為「最好不要把他稱之為文字,更不要隨意的把它通古漢字直接聯係起來」。

中國文物研究所的林小安則指出「丁公陶文上的字,是很難重複書寫出同一字形的,這種毫無規律的符號不能當做文字來使用」。

十餘年後,民間學者王顯春則用更為的激進的論斷否認丁公陶文,並創造性的認為丁公陶文是一次考古造假行為,雖其觀點尚未得到考古界的認可和關注。

近代相關研究

近年來,在山東桓台史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甲骨文——嶽石文化甲骨文。考古學家在對史家遺址和唐山遺址的清理發掘中,兩遺址共出土甲骨文9片,李寨遺址出土刻畫於龍山骨器上的完整銘文文字,其時代分為龍山、嶽石、中商、晚商文字。

四個時期。在祭祀層底部發現有兩片已殘缺的甲骨文,經國家古文字專家、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組成的鑒定組認定,確認為是嶽石時期的大型祭祀坑,坑內甲骨文字確屬首次發現。

同時,由於山東地區大辛莊也發現了重要甲骨文卜辭遺存。這些證據強烈的暗示我們:山東乃至蘇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宗教活動可能是促使文字產生的重要因素,甲骨文的起源之謎很可能會在該地區的考古新的發現中逐漸破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